英国的特产文化 这些你都知道吗?

小站整理2017-08-22 15:02:50

3974
问题相似?试试立即获取解答吧~
摘要:从一道英国美食、一部英国电影,引出英国的“特产”——文化。在我看来,英国的最大“特产”就是文化。内涵深厚的英伦文化有多姿多彩的不同侧面。

饮食文化

相比咱们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英国在吃的领域应该还算是欠发达国家,而中国早已是超级大国了。英国饮食的标志是不是炸鱼薯条(Fish and Chips),应该还有争议,虽然咱们国家领导人都受邀亲自品尝过了。按说这道“美食”还是挺讲究的,英国当地的海鱼非常新鲜,炸出来外焦里嫩,金黄色的,香喷喷的,但量过大,也不卖小份或半份,而且还要加上几乎相同重量的薯条——又粗又大,叫薯块儿更准确,铺了满满一大盘。

这一堆倒进肚里,后果可想而知。这种油炸食品,常吃恐怕要出问题。其实,炸鱼薯条不是英国人的主要食品。多观察一下就能看得很清楚,咱们中国北方人饿了,想吃些简单的、顺口的,一般会想到面条、饺子,美国人会去买汉堡,而英国人则喜欢三明治。而饮食方面,英国最大的特色是下午茶。

下午茶可能是源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也就是茶点的配套。甜点比较讲究,蛋糕、饼干搭配,而瓷质的茶具(茶杯、茶壶、托盘等)更是雅致,很有些中国味道,也许是当时贵族中时髦的“中国风”。

英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两头沉”,早饭、晚饭吃得很多,而中午一般比较凑合,没什么“正经”午饭——一个苹果,或一个三明治,或一杯咖啡,或一碗蔬菜沙拉。

这样看,英国人实际上是吃四顿饭:他们的下午茶时间(16点左右),是对中午的有效补充,由此晚饭前也不至于太饿。

创意文化

2017年2月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一部魔幻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引起了很多英国影迷的注意。

主演埃迪·雷德梅尼(Eddie Redmayne)是学霸型英国演员。他与威廉王子同时进入伊顿公学,后来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艺术史。本科毕业后先是成为男模,出现在时尚杂志的封面,后来进入影视界,33岁就因主演《万物原理》(The Theory of Everything)中的著名英国科学家霍金而一举夺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而该剧的编剧更是家喻户晓的《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J. K. Rowling)。

到目前为止,《哈利波特》的发行量已经突破了4亿册,罗琳也成为近二十年来,全球最成功的小说家。

她创作《哈利波特》的灵感,来自在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学习期间疯狂阅读的托尔金的魔幻小说《指环王》。教育永远是培育传奇的土壤。

理性文化:读书

小说创作是创意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我认为,作家很难有自己的独创,他们的一切构思,都是曾经阅读和学习过的元素重新排列组合而成,正所谓You are what you read。

英国人的文艺范儿很浓,阅读是其中一个佐证。我的英国同事在出差时总是带着书,小说居多,据说英国人的阅读量是平均每人一年37本书,应该不是夸大其词。

英国人喜欢阅读,也沉迷于“爬格子”。莎士比亚、狄更斯是大师级的,不过单从发行量而言,还有更牛的!

在柯南·道尔创造了“福尔摩斯”的侦探形象后,阿加莎·克里斯蒂用“神探波罗”的艺术形象把人们带入《阳光下的罪恶》、《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等经典探案小说之中,累计发行量超过了20亿册,成为《圣经》之外,西方世界最畅销的出版物。

理性文化:教育

这个典型的“英国东北人”(来自英国东北部的纽卡斯尔)——乔纳森·艾维(Jonathan Ive)——的双手创造出了5,000项技术专利。

他是苹果的首席设计师。从绚丽多彩的iPod,到引领业界的MacBook,从洛阳纸贵的iPhone,到方兴未艾的Apple Watch,乔布斯蓬勃而出的演讲词中每一个简洁、奔放的用语,其实都是设计师艾维灵巧双手的具象。

乔布斯背后的巨人是谁?是艾维为首的设计团队,是传授给他智慧的养父母,更是自由、平等、创造为基调的教育。

教育的伟力,唤醒了沉睡的灵性,激发了创新的灵感,洗礼了平凡的灵魂。

艾维毕业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这个新锐大学在设计领域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艾维回诺大客座讲学时,他的崇拜者把2007年新建成的俯瞰像人右脑(形象思维的代表)的设计学院挤得水泄不通。

城市文化

2013年4月,全世界都在为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去世而哀悼,纽卡斯尔美丽的泰恩河畔,倔强、矫情的“英国东北人”中的相当一部分为“铁娘子”的“驾崩”而欢呼雀跃,他们要把三十年前的老账一并清算。

其实,长期以来,纽卡斯尔是英国著名的“煤都”,平日烟尘滚滚,雾霾肆虐,很像现在的北京。

直到20世纪80年代,铁腕的撒切尔政府,开始大规模强行关停纽卡斯尔的煤矿。那些日子,这个被燃烧不充分的炭灰附着的黑色的城市,到处汹涌着抗议示威的声浪,到处聚集着因产业转型而丢掉工作的人群。

如今,人们很难寻觅到煤及其产业的踪影,纽卡已经成为英国最适合学生居住的大学城。

而且,在这里,我们还能挖掘出很多与中国相关联的历史元素。

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其中,英国的船业规模占世界总量的70%,朴茨茅斯、格拉斯哥、贝尔法斯特、纽卡斯尔等城市掌握着世界造船的命脉。

位于纽卡斯尔埃尔斯维克的造船厂,数次升起过大清的黄龙旗。从1881年至1887年,北洋海军的超勇号、扬威号、致远号、靖远号四艘铁甲舰都是从这里下水,驶向泰恩河口,从北海返航国内。

那段破碎的自强梦想,那股激荡在泰恩河口的海潮,其实一直在身边,从未消失,不曾遗忘。这梦想,这涛声,还在延续。

足球文化

我在现场亲历苏格兰足球,还是在2005年一场苏超比赛。当时苏格兰同事Jim知道我喜欢足球,于是把他的苏超套票给我(一张会员卡),请我去看比赛,还自豪地说自己是凯尔特人队的老球迷,俱乐部会员资格已经三十年了,他在凯尔特人队主场——格拉斯哥凯尔特人公园球场(Celtic Park)——还有一个固定座位,每次去看球都坐在那里。Jim边说边笑,把会员卡郑重地递给我,自豪的心情溢于言表。

我看的第一场英超比赛是在2015年的纽卡斯尔。

在圣詹姆斯公园球场看球时,我吃惊地发现,足球绝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中老年球迷的比重非常高。坐在我旁边的很多是一家人,男女老少,济济一堂。

听英国同事G介绍,对足球的热衷是家族传统,她的父亲是纽卡斯尔联队的“死忠”,他也要求G把她的爱从桑德兰队转到纽卡。对球队的忠诚像传家宝似地一代一代延伸下去,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我的老同学曾定居在纽卡斯尔,她的儿子从小学开始就加入了当地学区的足球联赛,足球让这个安静的中国男孩子很快融入了英国人中间,大家都喜欢这个攻防兼备的后卫,他也喜欢和小伙伴一起课余踢球、比赛。几年下来,已经拿了个好几个年龄组的冠军了。

每个学期末,学校还会制作一本球员册,上面有对每个小球员的评语,对这个中国男孩的评定是“左右脚技术全面,助攻和得分能力强的优秀边后卫”。

没有“从娃娃抓起”的体校煎熬,只是为了健身、娱乐的业余竞技,孩子愉悦的笑容比什么都宝贵。

文化是英国的名片。大英帝国开创了人类的新纪元,二百年来,她的文化传承始终影响着人类发展的脚步。那一点一滴,集成了英国特殊的气质和魅力。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小站进行修改或删除。)

分享更多优质内容

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contactus#zhan.com,我们将及时处理。

看完仍有疑问?想要更详细解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