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没钱看病 化学专业学生受到暴击

小站整理2015-10-15 10:32:24

3661
问题相似?试试立即获取解答吧~
摘要: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特拉华大学工作的赫克开始他现今被称为赫克反应的研究,2010年赫克因在“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做出贡献而与根岸英一、铃木章共同获诺贝尔化学奖。然而,10月9日赫克却因无钱救治被菲律宾私人医院拒诊而离世。

据中国日报网报道,10月9日,美国化学家、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理查德·赫克因身体多个器官衰竭在菲律宾马尼拉去世,享年84岁。据赫克私人护士称,赫克因严重呕吐被紧急送往一家私人医院,却因无钱支付药费被拒之门外而错过治疗时机。

理查德・赫克先生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赫克因在“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做出贡献而与根岸英一、铃木章共同获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2012年索科罗去世,随后其侄子迈克一直照顾赫克。据迈克介绍,夫妻二人膝下无子,赫克靠每月2500美元(约合1.58万元人民币)养老金度日。

赫克和妻子

迈克称,赫克曾患前列腺癌,近年又饱受肺炎、糖尿病以及肝硬化折磨。最近数月以来,赫克由两名私人护士轮流在家照料。其中一名护士皮多称,赫克因严重呕吐被紧急送往一家私人医院,但因无法支付账单被拒绝,“看到他因为没钱只能眼睁睁等死实在太痛苦。我们不知道应该带他去哪家医院,大把时间就这样浪费了。”皮多称,他们最终被迫将他送至公立医院,但赫克的病情在数小时内恶化,最终去世。

理查德・赫克的一路成长与 诺贝尔化学奖

1952年和1954年,理查德·赫克分别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理学学士和博士学位(这升级速度杠杠的),指导教授是化学家绍尔·温施泰因。完成博士后之后,他前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不久后又回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1957年,他开始在位于特拉华州城市城市威尔明顿的赫克力士公司工作。在那里期间,他的研究屡出成果,使得他在1971年进入特拉华大学的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就职。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特拉华大学工作的赫克开始他现今被称为赫克反应的研究,而两位日本科学家相同的研究直到70年代末才取得成功。

2010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铃木章共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三名科学家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获奖。这一成果广泛应用于制药、电子工业和先进材料等领域,可以使人类造出复杂的有机分子。

纪念有机化学界的祖师爷

如果你对理查德・赫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的深远影响还是无法理解,相信学过化学的同学的说法会更加有说服力。

饭饭:

听到这个消息的我是非常震惊的,因为作为有机化学领域的学子,Heck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实在太大。

除了Heck获得诺贝尔奖的Heck反应,也就是钯催化芳基卤化物与烯烃的交叉偶联反应。Heck还是氢甲酰化的奠基人,同时也是Sonogashira反应的发现人之一。这些反应不但是近几十年有机方法学的研究重点,还在全合成领域应用广泛。而像氢甲酰化反应早就在工业上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可以说Heck一个人改变了整个领域,还有整个工业行业许多。

然而可能与个人性格与经历有关,Heck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他早年并不是一个学者教授,而是在一家Hercules的公司进行研发工作,这也是为何他会去研究在工业上价值重大的氢甲酰化反应。在60年代末,他在JACS上连号狂发7篇关于Heck反应的独立作者报道,引起了轰动,才被德拉华大学聘为教授。可以说他并不是一个典型的“体制内的学者”。Heck为人非常的谦虚,低调,内向,甚至到了谦卑的地步,这可能都与他的工作经历有关。其实在他获得诺奖也收到了很多荣誉和赞誉,但由于他自身也很淡泊名利,又极为内向,他并没有像其他诺奖得主那样”利用自己的价值“。相反,他退休之后,跟随自己菲律宾的妻子前往菲律宾退休了。

可见Heck是非常厌恶social的。在美国科学界,social也是很重要的。而且虽然Heck作为从公司出来的研发人员,但他并没有利用自己的发现反过来进行横向投资赚钱。这也导致了他退休后几乎没有别的收入来源,甚至不能像其他诺奖得主那样光开开讲座,占一个荣誉教授的位置。他很爱自己的妻子,跟随妻子去了菲律宾,远离了美国学术圈。然后在两年前,他妻子的去世给了他巨大的精神打击,再加上自己的疾病,他已经开始精神不正常了。这也一定导致了他悲催的晚年生涯。

美国学界许多人都在奇怪为什么Heck不回到美国,可以想象,要是Heck回到美国他的境遇至少不会如此凄惨。据Heck私人的护理护士说Heck一直想回到美国,但至于他为什么始终没有回到美国而留在菲律宾,就不得而知了。

而在菲律宾,由于没有及时找到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又不愿赊账,导致疏于治疗而去世,实在是这个为了科学奉献一生的人最大的悲哀。现在全世界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科研课题组,是靠着Heck的成果而生存着的。


六只正在飞的羊:

急救时还要先收钱,这是违反人道主义原则的。任何人在那个状态下送到医院都不应该拒诊。

哪怕Heck老爷爷真的最后付不起了,全世界化学狗一人出1美元也能凑出来。

阿肯:

因为贫穷而陷入困境甚至就这么死掉的科学家太多了,居里夫人就是一个,并不是说这是正常的,而是说在大多数时候,人们只在乎眼前的利益,而忽视科技带给人们的长期好处。

陈成:

看到这则消息心里五味杂陈,做全合成的几乎没有哪个能离开Heck反应。他给人类留下的科学遗产不能简单被金钱衡量,至少在化学领域他的名字会一直流传下去的。

Q Qratosone:

我现在做的就是一个heck衍生反应…Heck老爷子作为有机界祖师爷级别的大佬,晚年居然如此凄凉,化学狗的境遇可见一斑。

希望老爷子在天堂能有无限的物料设备和无限的PhD给他搬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本文来自于小站教育【生活在北美】专栏,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注本文出处,并附上此申明,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看完仍有疑问?想要更详细解答?

相关推荐